智能终端配件行业主要壁垒及行业发展有利不利因素世界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通常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必须经各国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并加以认证标识后,方能出厂、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安规认证是基于保护使用者、环境安全和质量的一种强制性产品认证,其包含产品安全认证、电磁兼容认证、环保认证、能源认证等各个方面。
电源充储电产品作为智能终端设备的能量来源,在整个产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其直接与外部电源网连接,很容易对造成各种伤害,因此在安规认证中,电源产品一直是作为强制性要求。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电源产品安规认证和市场准入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国际上常规的安规认证主要包括中国3C认证、欧洲的CE认证、美国UL/FCC认证、日本PSE认证等,获得各个国家以及地区的安规认证是进入该市场的先决条件。而取得这些认证,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同时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构成一定的障碍壁垒。各国认证图标
随着智能终端产品消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下游智能终端厂商对其配件产品供应商的产品供应及时性、工艺及外观设计水平、售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优质的配件产品生产企业将会获得下游客户的信赖。在正式成为下游客户合格供应商之前,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设备先进程度、资金实力、货物交付、物流周转、技术人员配置、研发设计能力、产品认证、环保认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市场反应速度等各方面综合能力需要经过下游客户严格的考核、评审和认证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约六个月时间。
另外,下游智能终端厂商为了满足品质标准、产品竞争力和货物交付的要求,通常会选择一家或者几家具备实力的配件供应商针对其产品提供针对性的配件产品解决方案,配件供应商通过长时间的协同优化,针对上游一二供应链的整合管理,才能达到高品质、短周期、大规模的产品交付能力,建立高效的供应链协同效应,形成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智能终端厂商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从而对新进入者构成了市场进入壁垒。
随着下游智能终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生产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本实力才能应对下游客户区域战略布局的需要,同时,在智能终端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充储电产品生产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
资金投入以及持续的自动化设备资金投入,以保证其具备行业领先的生产工艺水平、外观及技术研发设计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等各方面优势。
另外,由于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的市场配套需求量大,具有批量化订单需求特征,生产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难以得到下游智能终端品牌厂商的认证认可。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其原材料的采购数量亦相对较小,在与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价格谈判时,议价能力较弱,导致其产品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不具备价格优势。因而,本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及规模化壁垒。
充储电产品属于智能终端重要的配套产品,随着智能终端设备技术更新换代,充电器等充储电产品朝着体积小型化、功率密度提升、发热量及损耗越来越小、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因此,导致其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亦变
得愈加复杂,另外,随着智能终端产品的个性化、多样性发展趋势,使得其充储电产品也具有形态多样化特征,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工艺研发能力、外观设计能力及生产运营管控能力。
同时,随着下游智能终端产业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客观上要求充储电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能够紧跟市场变化潮流,快速研发设计满足现阶段市场上消费者需求偏好的新产品,不断缩短新产品设计研
发及规模化生产周期,以更好地匹配下游终端应用领域的新变化,从而加强与下游客户的合作紧密度,保持并扩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及市场份额。
一般来说,行业新进入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技术工艺研发能力、外观设计能力及生产运营管控能力,因而难以满足下游智能终端厂商新产品开发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的技术门槛,新进入企业在行业竞争中
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的制造环节涉及到模具设计、外观设计、电子设计、安全性检测等多个学科领域leyu乐鱼官方网站,客观上要求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工艺,建立起一支具备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和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市场需求量也日益扩大,从而对专业化的生产人员及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般来说,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生产企业一线生产人员的生产工艺、安全培训、消防意识、基础产品知识等培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初步掌握,普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主管等技术及管理人员则需要经过多年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积累。拥有一支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团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这将构成新进入者的人才壁垒。
近年来,随着全球及我国4G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建设运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直接地带动了我国智能终端及其配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发展包括信息通信设备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453号),指出要重点发展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消费的智能可穿戴、智慧家庭、智能车载终端、智慧医疗健康、智能
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等产品,面向特定需求的定制化终端产品;丰富智慧家庭产品供给,重点加大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供给力度,推动完善智慧家庭产业链;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应用,支持健康监测和管理、家庭养老看护等可穿戴设备发展。
当今时代,物联网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典型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物联网应用的普及和逐渐成熟,推动着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而万物互联在推动海量设备接入,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物联网终端安全(2019)》,截至2019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达到110亿个。其中,消费物联网终端数量达到60亿个。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量将达到250亿个,其中消费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达到110亿个。
伴随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变革,智能手机、可穿戴终端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创新正深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现阶段,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迅猛发展,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最重
要的入口与平台。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及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作为重要的联网设备,基于新技术的应用、产品和服务正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
移动互联网进程的持续深入为智能终端设备消费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了与之配套的充电器、移动电源等充储电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印度、东南亚及非洲等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小巧、功能全面的智能手机正在全面融入印度、东南亚及非洲地区人们的生活中,将其与整个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
一起。目前,印度、东南亚及非洲地区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参与者,为智能手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目前正处于智能手机普及阶段,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智能手机市场。在印度市场,智能手机正在逐步取代功能手机,成为消费者购机首选。据IDC统计数据,2019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525亿部,同比增长8.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近年来,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大部分东南亚地区新兴市场均已经普及了4G网络,接受度已经较高,这使得智能手机成为该地区消费者理想的终端消费设备。近年亚太地区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中,东南亚市场作出了极为显著的贡献。根据最新的IDC季度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新兴东南亚(SEA)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007亿部6。东南亚地区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是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得到推广。
在非洲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通讯网络建设不断加快,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迅速普及。非洲目前处于社会快速转型升级时期,人们对通讯和获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智能手机正在逐步代替功能手机,成为手机市
场的主流。另外,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兴起、移动宽带覆盖率的提升及上网价格的下降,智能手机在非洲的渗透率在未来几年或将大幅增长。智能手机在新兴市场的普及,也为与之配套的智能终端充储电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但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大部分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技术能力依然较弱,在基础研究及开发能力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现阶段本行业还存在着部分核心原材料(如IC)仍然依赖进口的情况,对行业内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一定制约。因此,大力提升国内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基础研究、提升核心原材料研发能力成为我国智能终端充储电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受供求关系影响,近年来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上游供应链吃紧,导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消化或转嫁上游原材料的上涨成本成为国内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制造厂商的严峻考验。
由于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的特性以及现有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内大多数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生产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与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和国内部分龙头企业相比,多数企业缺乏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能力,因此,导致本行业人力成本占总体生产成本的比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演进,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产制造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越发严峻的人工成本上涨形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