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中国游戏产业状况分析报告最近微信小程序里有一款名叫《羊了个羊》的小游戏彻底火了,甚至成为社交话题,引发网络讨论,那么我国游戏市场行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请看
2021 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依然保持 增长态势,高质量产品引领产业多领域创新发展。 用户规模的容量趋于饱和,挖掘用户细分需求将成 为未来市场竞争的重点。
2021 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2965.13 亿元, 比 2020 年增加了 178.26 亿元, 同比增长6.40%。虽然实际销售收入依然保持增长态势,但 是增幅比例较去年同比缩减近 15%。
主要原因是: 去年新冠疫情下宅经济的刺激效 应逐渐减弱;年度爆款数量同比有所减少;游戏研 发和运营发行成本持续增加。
2021 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保持稳定增长,用户规模达 6.66 亿人,同比增长 0.22%。前几年,虽然用户增长缓慢,但是用户规模每年大多还是以千万级增长,而今年的增幅与2020年相比,用户规模变化不大,游戏人口的红利趋向于饱和,此外,虽然下半年的用户规模比上半年呈现下降态势,主要是因为防沉迷新规落地,但是未成年人保护收获实效,用户结构趋向健康合理。
2021 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国内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558.19亿元,比2020年增加了156.27亿元, 同比增长 6.51%,但增幅较去年同比缩减约 20%。 自主研发游戏在国内游戏企业业务中占主导地位,今年市场新产品上线较少,流水主要依靠过去的产品支撑。由于过去产品的带动消费能力在逐步减弱,付费玩家的消费意愿也随之降低。
2021 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海外市场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明显增多,出海产品类型更加多元。游戏出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型游戏公司的主要策略。
2021 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 180.13 亿美元,比 2020 年增加了 25.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59%。增速同比下降约 17%,主要原因是受去年新冠疫情下全球宅经济的激增效应消退的影响。 从近五年的平均增长幅度看,我国游戏出海份额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出海游戏在用户下载量、使用时长和用户付费三个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增长。
2021 年,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海外地区收入分布中,策略类游戏收入占比为 41.40%,角色扮演类游戏的收入占比为 13.46%,射击类游戏收入占比为 12.96%。消除类、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表现突出,两类游戏收入合计占比达 10.91%,较去年增加5.50%。 从近三年市场收入占比看,策略、角色扮演、 射击三类游戏依然是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出海的主力类型,持续受到海外市场认可,三类合计收入占比稳定在 60%以上。余下市场份额中,每年都有不同游戏类型成绩凸显,如去年放置、卡牌类占比较高,而今年消除、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模拟经营类排在前列,说明我国游戏出海呈多类型并进发展趋势,除策略类等传统强项外,其他品类也在持续提升竞争力。
2021 年,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海外重点地区收入分布中,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为 32.58%, 蝉联第一。来自日本、韩国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8.54%和 7.19%。值得注意的是leyu乐鱼官方网站,虽然三个地区合计贡献了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出海收入的 58.31%,但从近三年数据看,三个地区的合计占比正逐年下降,其他地区占比逐年上升,说明我国游戏产业正不断探索新兴市场,拓展海外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数据表明,当前移动游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021 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2255.38亿元,占比为 76.06%;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收入588 亿元,占比为 19.83%;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60.30 亿元,占比为 2.03%。
2021 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255.38 亿元,比 2020 年增加了 158.62 亿元,同比增长 7.57%。数据显示,移动游戏依然是我国游戏市场的主体,收入占比为 76.06%。增幅较去年同比缩减约 25%,具体原因与前述的自主研发游戏市场情况相同。
2021 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 6.56 亿人, 同比增长 0.23%,移动游戏用户规模持续上升。但也受到人口结构变化影响规模容量趋于饱和,具体原因和影响与前述中国游戏用户规模情况相同。
2021 年,在中国移动游戏收入排名前 100 的产品中,主要以角色扮演类游戏、卡牌类游戏和策略类游戏为主,占市场份额将近一半,其中角色扮演类游戏,占比为25%;卡牌类游戏,占比为15%;策略类游戏,占比为 9%。说明玩家偏好这三种游戏类型,企业的研发相对集中于这三种类型的产品。
2021 年,在中国移动游戏收入排名前 100 的产品中,角色扮演类游戏占比为 19.56%;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游戏占比为 14.95%;射击类游戏仅次于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游戏,占比为 14.07%,三者占总收入的 48.58%,占全部收入的近一半。这三类游戏的用户基数较大,进而总收入占比较高。
2021 年,在收入前 100 移动游戏产品 IP 类型数量占比中,数量占比最多的是自创 IP,占比为 41%。自创 IP 数量占比较去年增长 5%,说明各游戏企业更加重视游戏自创IP的打造和运营,意识到自创IP对延长游戏生命周期、获得用户和市场认可的重要性。另有 24%、9%和 8%的移动游戏分别由客户端游戏、小说和主机/单机游戏改编而来,与其他领域的 IP 跨界联动仍然是 2021 年游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2021 年,在收入前 100 移动游戏产品 IP 类型收入占比中,收入占比最高的是自创 IP,占比为42.46%。另有 32%、8.33%和 8.27%的 IP 类型收入分别由客户端游戏、小说和主机/单机游戏改编而来的产品提供。总收入与 IP 的总数量基本呈正比。
2021 年,在中国移动游戏收入排名前 100 的产品中,收入最高的前三题材类型分别是玄幻/魔幻题材、文化融合题材和现代题材,所占比例分别为22.12%、15.82%和 15.81%。题材类型数量占比最高 的三种游戏类型分别是玄幻/魔幻题材、弱题材和历史题材,占比分别是29%、18%和13%。玄幻/魔幻题材类游戏在流水收入和数量占比中都进入前三名。
2021 年,中国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588 亿元,比 2020 年增加了 28.80 亿元,同比增长 5.15%,为近三年内首次出现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今年新上线的客户端产品表现出色;以移动游戏为核心的全平台发行模式逐步兴起;用户使用习惯回归等。
2021 年,中国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仅为60.30 亿元,比 2020 年减少了 15.78 亿元,同比下降 20.74%,连续 5 年持续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网页游戏的开服数量持续减少;头部游戏企业虽然也在积极研发网页游戏,但是在客户端游戏和移动游戏市场的挤压下,整体市场空间持续萎缩。
2021 年,中国主机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5.80 亿元,同比增长 22.34%。2021 年新的主机硬件发售,国内自主研发产品陆续登陆主机平台,促进了主机市场的收入增长。
2021 年,中国游戏市场中细分游戏类型的比例, 角色扮演类游戏在整体市场收益和所有产品类型中仍占较高份额。
2021 年,中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01.81 亿元,比 2020 年增加了 36.24 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较去年同比缩减约 42%,增速放缓。 主要原因是,电竞游戏销售收入是电竞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受整体游戏市场的影响导致电竞市场收入规模增幅下降;今年持续受到疫情的影响, 重要电竞赛事线下活动减少,而线上模式很难实现商业变现;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的政策要求, 对俱乐部和赛事的商业运营均产生一定影响。
2021 年,中国电子竞技游戏用户规模达 4.89亿人,同比增长 0.27%。虽然 2021 年电子竞技游戏用户规模增速放缓,但在电竞入亚和英雄联盟总决赛夺冠背景下,或带来明年新一轮增长。
2021 年,中国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 284.25 亿元,同比增长 27.43%。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游戏企业近两年来对二次元题材的开发和推广投入,头部二次元产品表现稳健,新产品持续推出,对二次元游戏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2021 年,中国移动休闲游戏收入为 346.53 亿元,同比增长 17.42%。其中,游戏内购产生的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 69.44 亿元,包含在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中。广告变现收入为277.09亿元,是用户间接付费,因此不计入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数据中。
2021 年我国游戏产业在内容开发、产业布局、 渠道建设、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海外认同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我国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在促进网络文化市场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融入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游戏产业依然存在对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网络游戏格调不高、企业运营责任不清、 变相诱导沉迷和过度消费、用户权益保护不力等问 题。 未来在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下,我国的游戏产业应始终把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沉迷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做好企业的本职工作, 切实把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游戏产业应充分发挥中国游戏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用户资源优势,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深耕文化产业特色,加大精品化产品开发力度,加速产业业态升级。
游戏产业还应积极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游戏产业的高质量、 规范化发展。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的两个大局,加大精品游戏的出海力度, 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