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官网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11月13日 –11月19日)

  新闻资讯     |      2024-05-27 21:54

  乐鱼官网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11月13日 –11月19日)10月经济数据之间的分化加大、指标间方向不一致,而且当月同比、两年平均增速同比得到的结论也不一致,加大了研判形势的难度、分歧也进一步加大。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季节性波动、基数效应等因素的扰动。数据扰动之外,可以看出当前经济总体仍处于持续恢复之中,但也反映出经济是结构性恢复,而非全面恢复,存在总需求不足、外需回落、物价偏低迷、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等问题,需要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

  部分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但仍需加力提效。第一,房地产刺激效果主要集中在高能级城市。第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有助于缓和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减轻居民去杠杆对经济的下行压力。第三,特殊再融资债有助于地方政府腾挪财政空间,改善被拖欠账款企业的现金流。

  2024年,全球经济迎来六大拐点:于大势而言,2024年将是从熵增转向熵减的过渡之年 ,全球经济混乱并未彻底消散,但开放性和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助于系统稳定;于发展而言,2024年将是走出“滞胀”的关键一年,供给冲击的余震将压制全球经济增长,但也给经济转型提供契机;于政策而言,2024年将是货币环境由紧转松的一年,欧美央行将逐步从加息转向降息,中美利差倒挂则有望缓和;于贸易而言,2024年将是冰封化解的一年,虽然全球化依旧深受保护主义抬头的困扰,但供应链基本面的改善和要素流动的通畅将助力贸易增长逐步修复;于产业而言,2024年将是新陈代谢自然加速的一年,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将更加来势凶猛;于市场而言,2024年将是风险偏好渐次回归的一年,大类资产轮转速度加快,活跃度提升的同时波动性也将明显放大。

  在全球经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2024年,利益博弈势必更趋复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将以“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动荡模式徐徐展开。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命运的齿轮将加速转动。之于无心者,风高浪急意味着险象环生;之于有备者,风高浪急则预示着机遇潜藏。

  身处风高浪急的2024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经济金融活动中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始终是保有审慎积极的姿态。一方面,需要审慎认知全球经济依旧失速的现实,需要审慎应对经济结构分化加剧和全球化分层割裂的挑战,需要审慎直面不确定性加大的格局;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把握全球经济秩序重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机遇,需要积极融入Z世代经济模式转变和数字经济加速进化的时代洪流,需要积极通过更果敢的改革创新寻觅全要素生产率提振的新契机。

  10月信贷社融有喜有忧:喜在规模延续好于季节性、也好于预期,忧在结构未能延续改善、尤其是居民短贷大幅负增(再度“去杠杆”)。总体看,结合10月CPI再负、核心CPI再降、PMI重回线下等数据,均指向当前经济的修复基础尚不牢固、修复过程会有波折、修复斜率不宜高估,也预示仍需政策持续发力。具体到货币端,宽松还是大方向,四季度大概率再降准(11月可能性大),也有可能再次降息。短期有4大关注点,包括11.15MLF操作、中美元首会晤(11月15-17日APEC峰会)、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等。

  从10月金融数据看,社融信贷总量较好,结构仍有较大的优化改善空间。尤其是,M1同比增速降至低位,企业部门现金流仍显不足,信贷、直接融资和表外均弱于去年同期,融资表现弱势或不利于投资的进一步修复。

  政府债支撑社融。2023年10月社融同比多增约9000多亿元,存量同比增速提升0.3个百分点至9.3%。从分项看,1)政府债融资是最重要支撑,对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的拉动约0.38个百分点。11月中旬以来,1万亿国债增发启动,年内政府债融资有望继续支撑社融表现。2)表内信贷稳中有增。10月社融口径人民币和外币略强于去年同期,合计同比多增近1300亿元。3)企业直接融资偏弱。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规模均弱于去年同期,二者合计同比少增1700多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提速,一定程度上拖累城投债净融资。4)表外融资贡献不足,10月表外融资三项合计同比少增800多亿元。一方面,银行信贷以票据贴现“冲量”,一定程度上挤压表外未贴现票据融资规模。另一方面,委托面临高基数扰动,因去年10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对委托形成支撑。

  信贷优化改善空间较大。10月人民币同比多增,存量同比增速持平于10.9%。各分项中,票据融资和非银金融业是主要支撑,居民中长期和企业短期相对稳定,居民短期和企业中长期存在拖累。具体看:1)居民增速磨底,“加杠杆”意愿不足。居民短期弱于去年同期,体现出季度考核压力较大、有效需求弱势背景下的银行信贷投放策略选择。居民中长期较去年同期略有多增,但其绝对水平仅为2010年以来次低点,仍有较大修复空间。2)企业中长期信贷继续回落。企业中长期信贷多对应于具体项目的投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效用更强。11月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盘活存量、提升存量使用效率、优化新增投向”。这一政策诉求下,未来中长期在全部企业中的占比有必要进一步提升。

  货币供应和存款方面:1)M1同比增速回落,企业现金流依然不足。10月M1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至1.9%,系2019年初以来低位(剔除受春节影响较大的1月数据),企业新增存款规模位2010年以来同期次低点。在房地产市场表现偏弱,PPI同比负增长的当下,企业经营性现金流承压,“加杠杆”信心仍显不足,融资性现金流入也相对有限。2)M2同比增速持平,信贷温和扩张存在支撑。10月M2同比增速持平于10.3%。一方面,10月人民币增速持平于10.9%,信用扩张存在一定支撑。另一方面,非银机构存款新增规模高于去年同期,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同比少增,也有助于M2增速的稳定。3)从金融数据可以窥见,10月广义财政支出端继续提速。用近一年“社融中的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增量- 财政存款:同比增量”表征财政资金的投放力度,测算出10月的财政资金投放较9月增加1.4万亿元,该指标和广义财政支出的同比增速基本同步。

  刘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基础设施红利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首先,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其次,基础设施效能的提升使得经济运营的效率得以提高。第三,基础设施的发展降低了整体成本。

  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然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基础设施体系。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并对外商投资形成巨大吸引力,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基础。

  人口减少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有效劳动力的逐渐减少,我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首先,需要做到结构性调整与面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我国目前短板主要存在于软性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更多地倾斜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使用应当以提高整体效率为目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手段,使基础设施的运营更加智能、高效、合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第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在产权和投融资机制上有所创新,如引入Reits、可转债、长期债券、基础设施专项公募或私募基金等金融工具吸引更多长期社会资本,进一步用法律形式确定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相关权利和权益保障机制,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能够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10月经济数据之间的分化加大、指标间方向不一致,而且当月同比、两年平均增速同比得到的结论也不一致,加大了研判形势的难度、分歧也进一步加大。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季节性波动、基数效应等因素的扰动。数据扰动之外,可以看出当前经济总体仍处于持续恢复之中,但也反映出经济是结构性恢复,而非全面恢复,存在总需求不足、外需回落、物价偏低迷、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等问题,需要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

  部分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但仍需加力提效。第一,房地产刺激效果主要集中在高能级城市。第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有助于缓和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减轻居民去杠杆对经济的下行压力。第三,特殊再融资债有助于地方政府腾挪财政空间,改善被拖欠账款企业的现金流。

  2024年,全球经济迎来六大拐点:于大势而言,2024年将是从熵增转向熵减的过渡之年 ,全球经济混乱并未彻底消散,但开放性和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助于系统稳定;于发展而言,2024年将是走出“滞胀”的关键一年,供给冲击的余震将压制全球经济增长,但也给经济转型提供契机;于政策而言,2024年将是货币环境由紧转松的一年,欧美央行将逐步从加息转向降息,中美利差倒挂则有望缓和;于贸易而言,2024年将是冰封化解的一年,虽然全球化依旧深受保护主义抬头的困扰,但供应链基本面的改善和要素流动的通畅将助力贸易增长逐步修复;于产业而言,2024年将是新陈代谢自然加速的一年,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将更加来势凶猛;于市场而言,2024年将是风险偏好渐次回归的一年,大类资产轮转速度加快,活跃度提升的同时波动性也将明显放大。

  在全球经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2024年,利益博弈势必更趋复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将以“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动荡模式徐徐展开。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命运的齿轮将加速转动。之于无心者,风高浪急意味着险象环生;之于有备者,风高浪急则预示着机遇潜藏。

  身处风高浪急的2024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经济金融活动中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始终是保有审慎积极的姿态。一方面,需要审慎认知全球经济依旧失速的现实,需要审慎应对经济结构分化加剧和全球化分层割裂的挑战,需要审慎直面不确定性加大的格局;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把握全球经济秩序重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机遇,需要积极融入Z世代经济模式转变和数字经济加速进化的时代洪流,需要积极通过更果敢的改革创新寻觅全要素生产率提振的新契机。

  1、2023年10月,主要经济增长数据大多保持恢复势头。10月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和社零同比增速均有提升。结构上,仍然呈现“服务业好于工业、餐饮收入好于商品零售”的组合。不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出现回落,前期较强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边际走弱,房地产投资增速微降。

  2、制造业带动工业生产继续恢复,但投资增速有自高位回落迹象。10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升至5.1%,是工业三大工业门类中增速最高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降至6.2%,较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结构上:1)装备制造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45.1%。考虑到装备制造出口依赖度相对较高,其连续三个月的改善或也得益于出口的复苏。然而,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有自高位回落的迹象。前9个月装备制造业投资对制造业总体投资的拉动达到90%以上,但前期投资正陆续投产,若需求恢复斜率不强,部分行业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撑可能弱化。2)消费制造生产总体平稳,投资恢复向好。过去三年,消费制造行业需求不振,生产和投资均承压,今年以来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其多属轻资产行业,在制造业投资中的占比相对有限。3)原材料行业生产边际走弱,与价格和盈利的波动存在关联。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较明显的原材料行业是黑色金属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两行业产品价格表现远弱于成本,盈利走弱构成减产压力。4)此外,民营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均有一定程度恢复。不过,前10个月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下降至51.5%,创2011年以来新低,提振民间投资需继续努力。

  3、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 “稳增长”仍有后劲。1)10月水利环境行业对基建投资的拖累较上月加大1.3个百分点,是基建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水利投资是1万亿国债增发的重点支持方向,后续有望随资金的拨付使用企稳回升。2)MySteel统计的基建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3.5万亿,较去年同期高110.2%,可见四季度项目储备仍较充足。3)10月一般公共财政投向基建的支出增速由上月的10%升至15.6%,资金支持力度较强。

  4、房地产行业相关数据大多边际走弱。10月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的单月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当前看,房地产行业走向趋势性恢复尚存阻碍。一是,资金难题仍待解决。受制于主体信用风险,房地产企业在公开市场的直接融资表现不佳。二是,库存增长的势头并未得到扭转,充分消化仍需时日。

  5、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对服务业生产形成带动。10月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增速均提升,去年基数走低存在一定程度的推升,可选消费也呈恢复势头。10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提升至7.7%,与消费相关联的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21.3%、13.2%、10.0%,高于总体表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0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持平于5% ,其中与农民工相关的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降至4.6%。

  整体而言,我们认为结构重于总量,长期重于短期的观点。短期的波动,给未来的上涨奠定坚实的基础。2024年的中国经济,稳定和发展是主基调,结构性机会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的追求。我们将根据我们开发的个股估值模型,从中长期看好的行业里的优秀企业中选择估值溢价合理、企业管理层经营稳定、未来业绩预期向好的个股。注重研究国内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美联储基准利率一段时间保持高位的情况下的风险。在我国货币政策适宜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和买入优质行业中的好公司。

  为什么宏观与微观会出现反差?首先,今年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超过5%的全年增长目标。但扣除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前三季度的GDP两年复合增长率仅为4.1%。这不仅远低于疫情前6%左右的正常增速,也低于三年疫情期间的4.5%的平均GDP增速。其次, 由于总需求严重不足,导致原本已经过低的通胀率今年进一步走低。10月份CPI同比下0.2%, 1-10月CPI 均值为0.4%, 是2015年以来的最低。同时,年初以来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一直为负。结果是今年二和三季度的名义GDP增长率低于同期实际GDP增速, 是2015年以来的首次。众所周知,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受同时销售量和价格影响。因此,超低通胀率导致的名义GDP的低速增长必然会影响企业营收,工薪阶层的收入和就业。企业利润下降不仅会影响员工的薪金收入,也会制约其投资意愿和能力。这必然会影响就业需求,从而影响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疲软会发过来影响企业营收和利润,形成经济螺旋式下行趋势。

  具体而言,下一步可以在如下四个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扩大内需,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支持户籍制度改革。第二,加大绿色公共投资。第三,加大对企业减碳投资的税收和信贷支持力度。第四,力挺中高端制造业投资。

  一、政策:防风险与稳增长两大主线的平衡:近期,地方债务化解、遏制新增隐债等政策力度升级;财政部下达超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额度的同时,对各基层政府及地方金融机构实施穿透式监管、严格遏制新增隐债。超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中,欠发达地区规模更大、期限更长,或对其后续新增地方债额度形成掣肘。地方化债与遏制新增隐债力度升级下,弱资质地区基建投资等能力或减弱。

  二、资金:中央加大支持与地方协同发力的平衡:疫情期间,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加剧、债务压力攀升。2020年和2022年,地方广义财政收支增速明显背离,支出端在保民生与稳增长压力下加码,但收入端受留抵退税、土地财政低迷等影响下滑。地方“加杠杆”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中央罕见年中增发国债、补充地方建设资金。后续积极财政,中央或加大支持与地方协同发力,中央预算内投资、转移支付、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等或是加码途径。

  三、项目:稳增长项目储备与资金支持之间的平衡:财政资金充裕的情况下,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准备不充分等,是导致多地专项债资金闲置、难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多地部分项目质量较低,专项债项目“撬杠杆”能力较弱。当前,中央万亿新增国债分配强调资金跟着项目走、而非切块划分,或有助于提升财政资金效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个数略增,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同比涨跌互现。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3%,其中北京、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4%、0.7%和0.5%,上海环比上涨0.2%;二手住宅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8%,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1.1%、0.8%、0.8%和0.5%。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环比下降0.5%,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5%和0.6%,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2和0.1个百分点。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6个和67个,均比上月增加2个。(央视财经)

  国家统计局:10月末全国住宅待售面积同比增长19.7%据国家统计据网站11月15日消息,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22亿元,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投资72799亿元,下降8.8%。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925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6.8%leyu乐鱼。商品房销售额97161亿元,下降4.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7%。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48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1%。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9.7%。(每日经济新闻)

  三部门: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会议强调,过去一段时间,金融部门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保持信贷、债券、股权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支持改善行业经营,优化调整个人住房政策,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日金融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代表性房地产企业座谈会,调研了解行业风险化解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要继续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推动行业并购重组。要积极服务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中新经纬)

  住建部部长倪虹: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部长倪虹表示,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根据房地产市场新形势推出的重要举措。目前,有关工作已经启动。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拓展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最终是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求是,城市党委、政府担负起主体责任,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让他们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青年人有希望,城市才能有未来。(新华社)

  部分头部房企10月销售回暖近期,上市房企陆续披露10月份销售简报,多数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部分头部房企销售回暖,分化进一步加大。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百强房企1-10月销售总额为52977亿元,同比下降13.1%,降幅相比1-9月扩大2.8个百分点。10月份,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33.5%,环比下降7.5%。成都等部分核心城市在利好政策带动下,销售规模延续增长态势。(中证网)

  广州住房公积金“认房不认贷” 首套房最低首付比20%11月14日,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优化个人住房公积金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提出,家庭名下住房套数以广州市不动产登记机构提供的《广州市自然人不动产(土地、房屋类)信息查询结果》显示家庭(含所有家庭成员)已拥有住房套数核算。对购买广州首套住房的购房人家庭,公积金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对无住房(含商业性住房和公积金)记录或住房记录已结清,且在广州市拥有1套住房的购房人家庭,公积金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对有未结清住房记录且在广州市拥有1套住房的购房人家庭,公积金最低首付款比例为40%。(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上海总部:截至10月末上海完成存量首套住房利率下调的金额约2632亿元11月13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截至9月末,上海市人民币房地产余额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比上月末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余额同比下降2%,房地产开发余额同比增长9.7%。截至10月31日,上海市完成存量首套住房利率下调的笔数约26.51万笔,金额约2632亿元,加权平均利率降低近45个基点。(中证网)

  济南首套房公贷最高80万元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官网发布《关于继续执行首套房最高额度的通知》,在济南市行政区域内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额度50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额度80万元。执行期限至2026年11月12日。(澎湃新闻)

  年内基金发行千余只,机构积极看待权益市场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合计发行基金数量为1028只,合并发行份额为8719.89亿份;而去年同期发行基金数量为1288只,合并发行份额为12346.83亿份。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基金发行数量和份额分别同比下滑20.19%和29.38%。从投资类型来看,权益类产品仍占重要地位,同时债券型产品发挥着市场“主力军”的作用。(经济参考报)

  公募FOF总规模年内持续下降 10家机构正在积极布局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12日,公募FOF总规模为1678亿元,较年初下降近250亿元。其中,混合型FOF规模下滑最多,较年初下滑243亿元,降至1628亿元。此外,股票型FOF和债券型FOF的规模分别较年初下滑4.37亿元、1.36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仍有10家公募基金积极布局,包括富国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和中银基金等。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对FOF产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布局。(证券日报)

  首批深证50ETF发售在即11月20日至24日,首批深证50ETF产品——深证50ETF易方达(159150)、深证50ETF富国(159350),即将进行发售。业内人士表示,深证50是深市核心资产的集中体现。这些核心资产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背景下脱颖而出,在行业内呈现“强者恒强”,并凭借技术、平台等壁垒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在价值驱动力方面,深市核心资产在制造、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正持续提升,保证了深证50的长期投资价值。(中证报)

  QDII基金体量大增,新发种类丰富多样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QDII整体资产规模约为3500亿元,而在2019年末,该数值尚不满1000亿元,三年多的时间内份额已增4倍有余。当前,QDII基金“上新”力度依旧不减,多只QDII基金处于申报待批阶段。从名称上来看,除了传统意义的各类宽基指数基金,比如标普500指数ETF、纳斯达克100ETF,或医药主题基金、黄金主题基金等,QDII基金新品还涉及了电竞主题基金、人工智能主题基金等,花样繁多。(证券时报)

  市场反弹基金“回血” 超500只年内收益“转正”随着A股触底反弹,96%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开始“回血”,其中单位净值涨幅超过15%的基金22只;超过1000只权益类基金年内回报率为正,其中17只基金收益率甚至超25%。10月23日至11月10日,就有超500只基金期间收益率“回正”。(证券时报)

  227只基金清盘,热门品种也难幸免据统计,四季度以来,进入清算程序的基金合计达到27只。而今年以来,进入清算程序的基金达到了227只,与去年全年229只清盘基金的数量相接近。值得关注的是,年内曾一度火爆的动漫游戏指数基金也出现清盘。(金融投资报)

  三部门: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 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据中国证监会消息,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主要金融机构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作用。下一步,要坚定信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力度,持之以恒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要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上证报)

  央行研究局: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11月15日发布专栏文章《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根据文章,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市场化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和有效衔接,系统性提升金融体系管理防范气候风险的能力。措施包括:完善标准体系,夯实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基础;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体现政策连续性;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转型金融产品和市场;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以地方先行先试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全局发展。文章提出,将加快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规则,明确登记、交易、结算等各项制度;积极研究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各种金融产品;根据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有序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上证报)

  央行金融稳定局:强化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和金融科技创新监测分析央行金融稳定局发布专栏文章称,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和金融科技创新监测分析,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强化金融保障体系建设,分类施策、及时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切实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新浪财经)

  金融监管总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据金融监管总局网站消息,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班暨监管工作座谈会,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会议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转型。更好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积极配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大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央视网)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为优化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体系,加强信托公司差异化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印发《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六章三十五条,包括总则、监管评级要素与评级方法、监管评级组织实施、系统性影响评估、分类监管和附则,从总体上对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进行规范。一是明确监管评级要素与方法。《办法》设置公司治理、资本要求、风险管理、行为管理和业务转型五大评级模块,分别赋予权重20%、20%、20%、30%和10%,并设定对评级调升和调降的若干调整因素。二是明确评级组织实施流程。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分为信息报送与收集、初评、复核、结果反馈与分析、动态调整、后评价等环节。评级结果分为6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机构风险越大,越需要监管关注。三是明确系统性影响评估要素与方法。以信托业务规模、信托投资者情况及同业负债余额等指标作为评估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筛选出系统性影响较高的信托公司。四是明确分类监管原则与措施。从监管评级1级至6级,逐步提高信托公司非现场监管强度和现场检查频率,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相较于同级别的其他公司进一步提高监管强度。(经济参考网)

  10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11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2023年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9%。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33亿元,同比增长7.6%,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07%。总的来看,10月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主要指标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央视财经)

  央行: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374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3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4.17万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余额为23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78万亿元,同比下降16.7%;委托余额为11.31万亿元,同比增长0.5%;信托余额为3.85万亿元,同比下降0.3%;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65万亿元,同比下降1.8%;企业债券余额为31.44万亿元,同比下降0.7%;政府债券余额为67.7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34万亿元,同比增长8.9%。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方面,初步统计,2023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3万亿元。(央视财经)

  央行:10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446亿元,同比多增8312亿元10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8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人民币存款余额28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前十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3.13万亿元,同比多增5575亿元。10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446亿元,同比多增831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36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8652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37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5068亿元。10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844亿美元,同比下降9.2%。前十个月外币存款减少696亿美元,同比少减632亿美元。10月份外币存款增加54亿美元,同比多增261亿美元。(每日经济新闻)

  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1%财政部15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494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157841亿元,同比增长10.7%;非税收入29653亿元,同比下降3.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870亿元,同比增长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1624亿元,同比增长8.8%。财政支出方面,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5734亿元,同比增长4.6%。(新华社)

  国家外汇局:稳慎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11月15日,国家外汇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发表专栏文章指出,下一步将继续稳步扩大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着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推进境外上市、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等法规修订,稳慎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研究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探索支持跨国公司财资中心建设。支持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区域开放创新。(国家外汇管理局微信公众号)

  国家统计局: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33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9198亿元,增长7.2%。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440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6472亿元,增长7.0%。(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二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49.21万亿元据央行网站13日消息,初步统计,2023年二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49.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406.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3.76万亿元,同比增长5%;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9.2万亿元,同比增长9.6%。金融业机构负债为410.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银行业机构负债为37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证券业机构负债为10.45万亿元,同比增长4.3%;保险业机构负债为26.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中新网)

  央行11月15日进行145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对冲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同时适当供应中长期基础货币,11月15日,央行开展49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同时开展145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5%,与此前一致。当日有4740亿元逆回购和8500亿元MLF到期。(金融时报)

  国家外汇局:积极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专栏文章,其中指出,加大跨境贸易外汇便利化政策供给,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贸易外汇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营主体差异化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更多“信用好、规模小、笔数多”的中小企业享受优质外汇服务。二是积极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贸易新业态结算,丰富贸易结算的渠道和工具,进一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结算成本。三是加大对区域开放创新和特殊区域建设的外汇政策支持。探索实行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助力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第一财经)

  国家发改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消费集聚区,培育特色区域品牌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充分发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落细已出台的促消费政策文件,提振重点领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优化消费新场景,挖掘消费新增长点,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消费集聚区,培育特色区域品牌。二是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三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加强商品质量监督和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消费争议多元化化解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证券时报)

  商务部:1-10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7.3%2023年1-10月,我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10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1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折合258.5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023年1-10月,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56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新签合同额10830.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中国新闻网)

  财政部:提前下达2024年部分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425亿元财政部16日发布通知,为进一步加快转移支付预算执行进度,提高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现提前下达2024年部分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共计425亿元。通知指出,该项资金待2024年预算年度开始后,按规定程序拨付使用,具体使用范围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执行。2024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纳入直达资金管理,直达资金标识贯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整个环节,财政部对直达资金实行动态监控。(央广网)

  资本新规落地在即叠加经营压力 银行下半年“二永债”发行加速进入四季度,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工具的速度有所加快。根据wind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已有5家银行共发行了440亿元永续债,9家银行共发行了2412.4亿元二级资本债。全年来看,银行“二永债”共发放了10171.9亿元。今年以来银行资本补充发行相对往年有所放缓,但资本新规落地在即叠加经营压力,银行下半年“二永债”或发行加速。(新京报)

  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增长15.3%记者14日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截至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前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新设民营企业分别为28.4万户、111.6万户、566.5万户,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八成。依托强大市场的优势,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民营企业增速分别达到40.3%、23.1%和17.4%。(人民网)

  财政部部长: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据财政部官网,11月12日至13日,第30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出席会议并在发言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动能减弱,贸易投资趋于疲软,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尤其是三季度以来,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华财经)

  美国10月CPI同比上升3.2%美国劳工统计局1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CPI同比增长3.2%,略低于市场预期,前值为3.7%;10月核心CPI同比增长4.0%,略低于市场预期,前值为4.1%;10月CPI环比增长0%,略低于市场预期,前值为0.4%。(澎湃新闻)

  高盛:未来几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维持在至少4.5%的水平高盛集团利率策略师预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至少在2027年底之前保持在4.5%或更高水平,原因是尽管实施了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但通胀依然具有粘性且就业强劲。2023年利率预测基本正确的高盛预计,除日本外的大多数其他G-10国家的10年期主权债券收益率到2024年底将接近或略低于当前水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7%,德国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7%和4.3%。(新浪财经)

  日本第三季度实际GDP环比降0.5%日本内阁府11月15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5%,按年率计算降幅为2.1%,降幅显著超出此前市场预期。这是今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央视新闻客户端)

  腾讯第三季度收入1546.3亿元净利润增长39%至449.2亿元腾讯11月15日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公司该季度实现收入1546.3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Non-IFRS)449.2亿元,同比增长39%,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实现净利润增速优于收入增速。财报显示,受益于AI技术和微信生态的发展,第三季度,腾讯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0%至257.2亿元,数实经济收入稳健增长至520.5亿元,海外游戏收入同比增长14%至133亿元,占游戏总收入近三成。(上证报)

  阿里巴巴:前三季度营收2247.9亿元,同比增长9%11月16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本季阿里收入2247.9亿元,同比增长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77.06亿元,净利润为266.96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401.88亿元,同比增长19%。11月16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阿里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的未来方向、重要优先级和实施路径,并正式宣布第一批战略创新级业务。他认为,阿里面向未来将有三个重要优先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阿里将保持创业心态,更坚决地投入,更果断地取舍。(新浪财经)

  网易第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11.6%11月16日,网易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净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毛利润170亿元,同比增长23.4%;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持续经营净利润86亿元。分业务来看,网易游戏、网易有道、网易云音乐、网易创新及其他业务四项主要业务中,三项业务三季度保持同比上升。游戏板块净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6.5%;网易有道净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9.7%;网易创新及其他业务净收入20亿元,实现同比增长;网易云音乐净收入20亿元。财报显示,网易第三季度研发投入43亿元,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已超120亿元。网易AI自研大模型在核心业务、实体场景完成批量应用。(证券日报)

  证监会:完善监管规则 严厉打击以衍生品为“通道”规避证券期货市场监管的行为11月17日,证监会就《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二次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完善监管规则,严厉打击以衍生品为“通道”规避证券期货市场监管的行为。证监会对该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在本办法中统一予以规范,包括禁止通过衍生品交易规避持仓限额制度、信披制度、减持限售制度,禁止通过衍生品交易实施短线交易、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禁止衍生品经营机构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控人、董监高以及减持限售主体开展以该上市公司股票为标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等。(每日经济新闻)

  外汇局:10月银行结汇11516亿元 售汇12057亿元据外汇局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0月,银行结汇11516亿元人民币,售汇12057亿元人民币。2023年1-10月,银行累计结汇128576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131740亿元人民币。2023年10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33737亿元人民币,对外付款35066亿元人民币。2023年1-10月,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355916亿元人民币,累计对外付款361900亿元人民币。(中证网)

  贵州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总额突破2000亿 全国已披露总额超1.3万亿11月17日,贵州省披露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文件,拟发行规模为701.2688亿元。这是贵州近期第三次披露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3次拟发行规模合计达2148.828亿元。贵州也成为了近期首个已发行及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总额突破2000亿的省份。10月6日以来,全国已有28地披露了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文件。据统计,10月6日至11月17日,全国28个地区披露的特殊再融资债券总额为13565.1461亿元。(澎湃新闻)

  首条深市主板宽基指数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11月15日正式发布深证主板50、创业板中盘200、创业板小盘300三条新指数。据悉,深主板50、创业200、创业小盘三条指数分别追踪深市主板创新蓝筹企业以及创业板中盘股、小盘股的相关公司走势。其中,深主板50作为首条深市主板宽基指数,反映深市主板市值规模大、行业代表性强、基本面价值高的头部公司走势。从首日市场表现来看,前述三条新指数集体收涨,首日成交额合计达1693.80亿元。(证券日报)

  港股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至0.1% 11月17日起生效香港特区政府立通过《2023年印花税(修订)(证券转让)条例草案》,将港股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至0.1%,并于11月17日(周五)起生效。香港政府发言人表示,下调印花税税率将减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振市场情绪,并提升香港股票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将联同金融监管机构和港交所,跟进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建议的其他措施,以推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证券日报)

  方星海:证监会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开放证监会方星海11月15日在上交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表示,近年来,证监会始终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开放,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效。具体来看,证监会不断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2023年3月实施境外上市监管新规,更好支持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健康发展;优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将“沪伦通”机制拓展至瑞士和德国;持续完善沪深港通机制,扩大交易标的范围、优化交易日历安排,外资参与A股便利性稳步提高;自2020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以来,中国证监会已批准20家外资控股或独资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拓展境内外ETF互联互通;持续扩大期货期权特定品种开放;实现在华外资银行参与境内国债期货市场交易;支持香港推出首个A股指数期货等。(证券时报)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资本市场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在202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较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巩固,中国市场的投资前景依然广阔。邱勇表示,资本市场投资价值日益凸显。截至2023年10月底,上证指数的滚动市盈率12.6倍。与海外市场相比,A场处于估值洼地,在全球范围具备吸引力。2022年,沪市公司现金分红1.7万亿元,股息率3.1%,高于美场。邱勇表示,各项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市场信心持续提振。(证券时报)

  新三板挂牌热再现 部分企业欲冲刺北交所新三板申报挂牌热度再起。10月30日以来,共有22家企业的挂牌申请文件获得全国股转公司受理,其中10月31日获受理的企业数量多达15家,多家企业创新属性明显,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企业中,部分采取直联审核机制,意在更快冲刺北交所上市。还有个别企业此前有过上市计划,撤回IPO之后,转而申请新三板挂牌,未来或冲刺北交所。(上证报)

  证监会郭俊:加快完善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 引导上市公司稳妥起步记者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了解到,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郭俊11月16日在首届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大会表示,目前,中国证监会正指导沪深交易所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同时,证监会正考虑针对不同板块、不同市值的上市公司做出差异化安排,对基础较好的大公司设置强制性高一点的披露要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其他上市公司则鼓励和支持自愿披露,坚持循序渐进。(新京报)

  增持回购近2000亿元 产业资本真金白银传递市场信心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来已有逾千家公司发布了股票回购预案,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超1200亿元。同期,有超过300家公司发布股东增持计划,拟增持金额上限合计达709.28亿元。上述两项合计超过1900亿元。业内专家表示,产业资本掀起的回购增持潮展示了其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可,有利于传递市场信心,助力市场情绪改善。(经济参考报)

  券商加快布局QDII业务 外资管业务有望成为各类资管机构发力方向之一为响应市场需求,各类资管机构都在逐渐加大对QDII产品的布局力度,并积极进行海外市场资产配置。截至2023年10月31日,QDII投资的累计批准额度合计为1655.19亿美元,其中按公司主体可分为证券类、银行类、信托类和保险类。海外市场可投资资产种类丰富,配置价值较高。因而,境外资管业务有望成为各类资管机构发力的方向之一。于参与跨境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证券日报)

  年内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同比增两成A场共发起174起公司并购事件,其中有5起涉及“重大资产收购/出让/置换”。截至11月13日,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同比增长20.29%。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增多,政策面的推动亦不容忽视。此外,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启动,预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将在并购重组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证券日报)

  我们认为,保交付政策已经取得实效,产业恶性循环逐渐被打破,企业信用已经越过分水岭,风险正在逐步平息。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7.9%和上升5.1%,高线化是导致商品房销售额表现显著好于销售面积表现的原因。同时,受高线化和信用风波影响,在充分考虑了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对冲效应之后,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5%,竣工面积下降2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8%。摆脱了信用困境,房企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通道。2022年以后企业新增的土地储备成本低,盈利性强,销售去化好。我们测算,头部龙头央企的销售额中2022年之后新拿资源的占比已经过半。时间已经开始成为部分开发企业的朋友。部分开发企业可以持续新购土地,和地方政府部门洽商存量低效土地的处置办法,优化库存结构。通畅的融资渠道和较强的开发运营能力,是企业在新时代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关键。

  城改概念和政策:城改已成为城市更新重要内容,政策自上而下推动城改进程。城中村改造涉及将村民农业户口变更为居民户口;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将集体土地房地产证的房屋换领为国有房地产证等,是广义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但和以往的“棚改”、“旧改”在实施主体、实施目的、改造形式、实施范围、资金来源等多方面存在差异。2023年以来中央层面的城中村政策频出,4月中央局会议首提“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聚焦21个超大特大城市,后续可能扩容),7月局会议提出“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住建部、央行等相关部门也积极表态。目前21个超大特大城市均已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摸牌试点新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预计后续将配套相应支撑措施。

  城改模式分析:实施“留改拆”相对明确,土地一二级联动和“做地”并行。①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城中村改造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村集体主导三种模式,本轮城中村改造强调以市场化为主导,引入更多央、国企及民间资本参与运营,更偏市场化运作,且模式更加多元。②实施模式“留改拆”相对明确,实践中拆除重建、有机更新(拆整结合)、综合整治三种模式并不独立或互斥。③现行的土地开发模式主要有一二级联动和“做地”两类。一二级联动的土地前期整理和后期出让联动进行;做地是国有企业进行一级整理后土地统一交由政府收储,之后通过公开出让方式进行二级土地开发。④城改资金来源较为多元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政策性银行借款、专项债、市场化资金及其他(村集体自筹)等,其中政策性银行借款和专项债预计为主要支撑。

  城改规模测算:预计每年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4941亿元,给商品房市场带来3113亿元的购买力。①通过城中村人口方法测算城中村建面,城中村建面=城区人口*(自建房户占比*城镇人均住房建面+低租金户占比*城镇人均住房建面*0.5),测算21个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建面为8.94亿方。②开发投资主要来自拆除投资、改建投资和新建投资,开发投资拉动规模=城中村建面*(拆除比例*单位面积拆除成本+改建比例*单位面积改造成本+拆除比例*新建比*单位面积新建成本),测算城中村改造每年拉动的开发投资规模为4941亿元,是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的3.7%。③中性预测房票安置的资金全部流向商品房市场,纯货币化安置80%资金流向商品房市场,每年带来的新增购买力为3113亿元,是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的2.3%。

  截至2023年11月13日,存量信用债估值及利差分布特征如下:城投债:公募城投债中,江浙两省加权平均估值收益率均在4.8%以下;收益率超过10%的城投债出现在贵州区县级;其余区域中,天津、云南、甘肃、宁夏及青海等地的利差也较高。与上周相比,1年以上公募城投债收益率下行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2-3年期品种,平均下行达到8.3BP。其中,云贵区域城投债受到青睐, 收益率下行幅度超过45BP的包括1-2年贵州地级市非永续、1-2年贵州区县级非永续、1年内云南地级市非永续、1-2年云南地级市非永续城投债。私募城投债中,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加权平均估值收益率均在3.9%以下;收益率高于10%的品种出现在贵州区县级、青海地级市及区县级;其余的湖南、云南、广西、甘肃等地的利差也较高。与上周相比,私募城投债收益基本下行,其中下行幅度较大的有1年内广西地级市非永续、1年内山东区县级永续、1年内云南地级市非永续、1-2年云南地级市非永续城投债,分别下行48.3BP、58.8BP、60.8BP和89.6BP。产业债:民企地产债估值收益率及利差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与上周相比,非金融非地产类产业债收益率基本下行,3-5年国企私募永续债下行25.5BP,而1年内、1-2年民企公募永续债分别出现34BP、10BP的上行;地产债收益出现上行、下行现象各占半数,其中,私募国企地产债收益均下行,且3-5年非永续品种下行幅度达到9.3BP,而公募国企地产债普遍呈现收益的小幅抬升。金融债:估值收益率和利差较高的品种有城商行、农商行资本补充工具、证券公司私募次级债。与上周相比,金融债收益率多数下行,但收益下行比例不及非金信用债。具体来看,租赁债超过半数收益上行,特别是1年内公募永续、1-2年私募非永续品种,上行幅度均在7BP以上,而2年以上租赁债收益率呈下行趋势;商金债收益率普遍逆势上行,各品种收益平均上行接近3BP,1年内商金债调整幅度大于中长端,特别是国有行品种收益涨幅达到13.3BP;相比之下,银行资本债收益基本下行,是金融债中收益率降幅最大的券种,长端表现同样优于短端,2-3年股份行二级资本债、3-5年城农商行永续债下行幅度均超过14BP;此外,证券公司债及其次级品种收益变动出现分化,证券公司债整体收益上行,而从次级债表现来看,2年以上私募非永续、2-3年私募永续品种收益率均下行5.9BP以上。

  2023Q3理财重仓中,债券占比下滑,资管产品、货币市场类占比抬升,资管产品内部信托产品占比抬升;债券内部,信用债占比继续抬升,城投配置比例也继续增加;利率债、信用债期限均有压缩;金融信用债AAA-评级占比抬升,非金融信用债AA(2)评级占比抬升;偏弱地区省级城投和前期债务压力较大的省份园区级城投占比有所上升;城投非标仍是以江浙为主。相较理财,基金重仓中,城投占比虽有抬升但绝对占比仍低,期限虽亦有压缩但仍长于理财,区域的偏好也整体较理财更保守一些。展望未来,我们认为11月份理财规模会延续增长态势。

  全A营收增速降幅放缓,利润增速触底回升。全部A股2023Q3营业收入增速为2.23%,相较2023H1增速下降0.34pct。全部A股2023Q3净利润增速为-2.87%,相较2023Q1增速回升1.55pct。营收增速与盈利增速变动趋势的背离显示三季报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更多源于成本的下降。全A及全A(非金融)单季度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且改善幅度好于季节性表现。

  主板盈利韧性较强,科创板持续低位改善。主板2023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82%,环比提升1.76pct。科创板2023Q3归母净利润同比为-39.04%,环比提升1.88pct,科创板净利润增速已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的低位改善。

  周期板块2023Q3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23.69%,较中报环比回升6.28pct。TMT板块2023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5.64%,较中报环比改善2.69pct。其次是必选消费板块2023Q3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0.80%,较中报环比回升2.41pct。

  1)周期板块中约半数的周期行业营收增速出现低位改善,其中贵金属油气开采、化学制品、钢铁的营收增速改善幅度较大,能源金属、煤炭开采金属新材料、油田服务的营收增速降幅较大。2)中游制造业景气度普遍下行仅风电设备营收增速环比回升。通用设备行业利润增速明显改善,而光伏设备、电池、电网设备的净利润增速则持续下降。3)TMT板块中,除通信外其他一级行业营收增速均环比回升。传媒与电子行业净利润增速改善幅度较大。4)必选消费行业营收增速普遍走弱,但半数以上盈利增速回升。其中美容护理、医药商业、调味发酵品的净利润增速改善幅度较大。5)可选消费板块中,除家用电器外,其他可选消费行业盈利增速均改善,其中轻工制造营收增速改善幅度最大、休闲服务净利润增速大幅上升。

  全部A股(非金融两油)ROE(TTM)为6.42%,较2023Q2的6.38%环比回升0.03pct。从ROE的影响因素来看,全部A股(非金融两油)销售净利率较2023Q2提升0.43pct,资产周转率环比走平,权益乘数环比下降,销售净利率的回升是推动ROE回升的核心因素。

  1)板块方面,可选消费板块ROE明显改善,TMT板块的ROE小幅改善,中游制造板块ROE降幅较大。2)细分行业方面,ROE改善幅度较大的行业为社会服务、钢铁、公用事业、交通运输;ROE降幅较大的行业为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煤炭、电力设备、基础化工;ROE在2023Q3首次环比改善的行业有钢铁、医药生物、环保;ROE连续多期走高的行业有传媒、商贸零售、汽车、社会服务、公用事业。

  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A场整体机会大于风险,结合内外部环境把握阶段性和结构型机遇。节奏上指数表现可能前稳后升。配置方面,迎来基本面周期反转的领域有望增多,机会好于2023年,建议做景气回升与红利资产的攻守结合,关注三条主线)经济转型中顺应AI和产业自主趋势的成长板块;2)自下而上寻找需求率先好转,或供给出清细分机会;3)现金流充足、持续高分红的高股息资产。